教学成果内容介绍

教学成果内容介绍

(一)建设背景与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抓好课程建设就抓住了推进“五育”融合的“牛鼻子”,是有效落实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群是以某一门课程为基础或以其为中心,协同其他若干核心课程建设的课程集群或课程组合,课程群建设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税收是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形式,是国家实现公共财政职能的主要手段。税收学专业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税收相关知识,掌握税收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税收领域从事税务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江西财经大学原属财政部部属院校,目前为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税收学专业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多年来,我们锐意探索,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建设国家一流专业为抓手,以打造精品课程资源、品牌教材体系为基础,以培养教学名师为重点,以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为核心,持续坚持交叉融合、开放共享,最终确定三建一创(即课程思政示范建设、交叉融合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新)的课程建设目标逐渐形成独特的课程群建设模式。

(二)税收学专业课程群概况

1. 税收学专业简介。江西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曾称税务专业)办学历史悠久,1983年从开设财政学专业税务专门化方向起步,是全国首批五个开设税务专业的财经类高校之一。1999年因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调整,税务专业重新并入财政学专业。2003年,在财政学博士点招收税收管理方向博士生。2006年税收学专业重新恢复。2010年,获批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点。2010年,我校获批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点。2016年,所属的应用经济学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等级;2017年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第一;2019年获批江西省高校一流优势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税收学专业是江西财经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连续多年在中国科教评价网名列税收学专业排名前三。依托的财政学为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税收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人,博导7人。专任教师中教育部财政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人、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和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1人、全国税务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3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

2. 税收学专业课程群概况。从整体架构来看,我校税收学专业课程群包含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交叉融合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财政学》《中国税制》《税法》《税收经济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税收筹划》《比较税制》《国际税收》《税务管理》等,交叉融合课程包括《财税数据建模》《财税大数据分析》《财税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与财税数据挖掘》《数据结构(财税篇)》等(见图1)。

图1  税收学专业课程群构成

 

我校税收学专业始终坚持价值引领、以德为先,立足江西红土圣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构建思政铸魂育人体系;坚持学科交叉融合,立足中国税收实践,拥抱现代科技和数字经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包容开放、资源共享,立足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实施育人共享计划,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税收理论和政策声音,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江财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中国制度优势的专业课程群建设之路。本成果的教学改革理念、方法和创新点见图2

图2  本成果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税收学专业课程群建设具有以下特色: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深入融合课程组结合本专业课程特点,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增强税收法治观念;既讲好税收制度的经典理论,又讲好税收治理的“中国故事”中国方案,增进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显性知识传授与隐性知识感化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税收法治观念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税制》课程于2019年获江西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2021年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项目。

——交叉融合课程建设与专业升级改造并进课程组对标新时代育人要求和新文科建设要求,面对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发展,回应社会对财税类专业的新需求,加强课程群的顶层设计,重构专业课程群,着力培养既懂财税、又通数字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此积极开发交叉融合类新课程,开发建设了《财税数据建模》《财税大数据分析》《财税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与财税数据挖掘》《数据结构(财税篇)》等课程,提升专业教育的时代性、新颖性、交叉性、复合性。

——多层次开放共享课程资源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税制》课程先后获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6年)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7年),2020年在“学堂在线”成功上线国际在线开放课程;《税法》和《税收筹划》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2006年);《税法》(2019年)、《税票鉴赏》(2020年)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一流课程);《财政学》《税收筹划》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一流课程);依托《税务管理》课程建设的《征纳双方税务争议处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批江西省教育厅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019年);《中国税制》《税法》课程获批江西省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2019年、2020年)课程。

(三)成果培育和准备

税收学专业重在培养税收业务方面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专业课程群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学院从2006年开始主抓税收学专业课程群建设,整个筹划与实施准备过程包括:教学和项目团队组建、教学成果培育(包括课程思政示范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材建设)等方面。

1.教学团队组建与项目负责人

2009年,《中国税制》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6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7年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获江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2020年在“学堂在线”成功上线国际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税法》课程获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新文科背景下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以<中国税制>为例》获江西省教改项目立项。2022年,中国税制课程虚拟教研室获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建设项目的成员均为税收学专业教学团队和《价值引领 交叉融合 开放共享——税收学专业课程群建设探索与实践》成果的核心成员。

成果负责人王乔为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财政学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财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税票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税制》课程负责人,《中国税制》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负责人,《中国税制》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财税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负责人。

2.教学成果培育工程

12006年,《税法》课程获江西省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负责人:陈荣)

22008年,地方财税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负责人:王乔)

32008年,江西财经大学《中国税制》国家精品课程培育项目(负责人:王乔)

42009年,《基于<税收筹划>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研究》立项(负责人:万莹)

52009年,《中国税制》获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负责人:王乔)

62016年,《中国税制》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王乔)

72016年,《中国税制》获江西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负责人:王乔)

82017年,《中国税制》上线中国大学MOOC,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负责人:王乔)

92018年,《MOOC视域下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型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税制>课程为例》立项(负责人:徐建斌)

102019年,《中国税制》获江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负责人:王乔)

112019年,《中国税制》获江西省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项目(负责人:王乔)

122020年,《新文科背景下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以<中国税制>为例》立项(负责人:王雯)

132020年,《税法》获江西省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立项(负责人:陈荣)

142020年,《税法》获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负责人:陈荣)

152020年,《税票鉴赏》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和学习强国上线(负责人:戴丽华)

162021年,《中国税制》获批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负责人:王乔)

172021年,《新文科背景下财税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负责人:王乔)

182021年,《税票鉴赏》获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负责人:戴丽华)

192022年,中国税制课程虚拟教研室获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负责人:王乔)

(四)教学改革理念与成果核心内容

税收学专业立足于培养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具备宽口径,厚基础知识,熟悉国家税收政策、能够解决复杂税收问题的专门人才,要求培养的税收学专业人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公共意识和法治意识,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成果在教学改革理念上,把握“三个坚持”,即坚持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交叉融合,实现专业知识体系更新;坚持开放共享,实现互鉴共荣。

项目核心内容如下:

1. 全方位构建思政育人体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运用丰富的思政元素厚植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情操、法治精神和责任担当,切实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对党忠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思政育人体系的具体途径:

一是坚持“以课化人”。结合课程特点,如《中国税制》突出依法治税、《比较税制》突出制度自信、《税票鉴赏》突出以史鉴今、《税收筹划》突出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等,以点带面建设系列课程思政案例库,实现课程教学专业深度”“政治高度”“生活温度”“视野宽度的有机统一。

二是推行“以馆育人”。建设国内高校首座税收票证博物馆,有机联动第一、第二课堂。利用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用鲜活的红色税收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和专业学习热情;将博物馆开辟为专业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三是践行“以赛励人”。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拓展思政育人空间,引导学生聚焦国计民生、社情民意创作作品,培育“家国天下”大情怀。学生作品《“税票红”感召“青春红”,践行新时代新青年使命》荣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2. 多维度建设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一是跨学科协同建设交叉融合课程。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突破传统财税学科口径限制,推进税收学与信息、统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本校信息管理、统计学等学科团队合作,创建《财税大数据分析》《财税数据建模》《机器学习与财税数据挖掘》等新兴交叉融合类新课程。

二是校企合作开发交叉融合教材。策应国家对财税人工智能系统开发、大数据财税业务处理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与税友集团、上海东方数字财税技术发展研究院等合作,探索开发适应交叉融合课程教学需要的新兴教材。

三是跨学科培训提升交叉融合教研能力。依托教育部师资培训项目,引导青年教师参加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开设的跨学科访学培训,为教师提供跨学科知识融合平台,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信息素养,推动课程、专业的数字化升级。

3. 多层次打造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

一是丰富线上慕课资源。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际在线开放课程《中国税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了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税法》与《税票鉴赏》、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税收筹划》、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税务管理》等,线上资源日益丰富。

二是探索线下育人共享。依托《中国税制》与《税法》课程的省级育人共享计划,定期开展线下跨校见面课,实现校内课程资源的省内共享。

三是推进全国互鉴共享。依托虚拟教研室平台,与国内多所高校开展《中国税制》《税收筹划》《比较税制》等课程的全国性集体备课,激发群体智慧,实现课程建设方案的共建共享共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