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举措

教学改革举措

​近年来,我们依托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等平台,努力改善软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保障等方面锐意探索和改革创新,有条不紊地推进课程群建设,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组织

在教学组织和课程管理方面,重视专家指导的重要性,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安排,坚持集体备课制度的常态化,重视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并建成全国高校首家税收票证博物馆。

1.发挥专家作用,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79月,学院专门成立了由项目组负责人王乔教授为组长,的税收学专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中央财经大学马海涛教授担任指导顾问。

2. 构建全方位思政育人体制机制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力推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实习实践相结合,在学科认同与专业认同的基础上,促进价值塑造。

1)打造第一课堂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课程思政涵盖了税收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以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为例,围绕《中国税制》《国际税收》《比较税制》《税收经济学》等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着力打造课程思政+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课程群,为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2)强化第二课堂(二阶段)思政教育。以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为目标,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二阶段培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传承革命精神、聚焦社会人文、提升综合素养为指向,发挥中国税收票证博物馆“以馆育人”功能,构建二阶段培养为特色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3)拓展第三课堂“以赛励人”思政教育空间。教师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与课题研究项目,拓展思政育人空间与渠道。学生作品多聚焦国计民生、社会民情,专业课程培育了学生的大情怀。学生参赛作品《“税票红”感召“青春红”,践行新时代新青年使命》荣获大学生“挑战杯”红色专项国家二等奖。

3.打造实践教学平台,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实施

1倾力打造专业基础能力个性化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立足能力培养,借助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学术活动平台和校外专业实践平台,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相结合,以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能力。

规定动作指通过安排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校外专业实习)进行正规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自选动作是指通过校内专业性学术活动、个性化作业、个性化课题研究、参加学科竞赛等,进行个性化能力培养。

2)倾力建设全国高校首家税收票证博物馆

20139月底,全国高校首家税收票证博物馆(中国税收票证博物馆)在江西财经大学落成。本项目组负责人王乔教授亲自领导税票博物馆筹建和博物馆的设计、藏品收集、布展等组织工作。作为财税专业教学实践基地,中国税收票证博物馆在财税专业本科生入学教育、税票和财税史教学、学术讲座研讨等方面全面发挥育人功能。一方面,有机联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展厅开展生动直观的现场教学,用鲜活的税票故事激发最纯真的爱党爱国爱税意识。另一方面,将税票博物馆运用成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赛事活动提供思路和平台。

税收票证博物馆还是税票研究的重要基地。王乔教授和江西财经大学中国税票研究中心研究员饶立新、曾耀辉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票图鉴》(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出版)荣获全国邮展文献类镀金奖,以及日本2011世界邮展文献类最高奖项——大银奖。

4.推行集体备课制度的常态化。基于税收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政策性、实践性和税制改革的动态性,课程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不但通悉现行税制,而且必须掌握税制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为此我们推行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制度并使之常态化。通过集体备课和课前交流研讨,帮助老师熟悉最新税制,丰富和统一授课内容,反馈授课信息,交流授课经验。

5. 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坚持OBE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适应“互联网+”时代多样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要求,借助信息技术赋能,促进线上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丰富税收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持续推进税收学专业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立足线上课程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实施MOOCSPOC、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以课堂为主转向课内外结合,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及素质提升,推进了个性化自主学习和协作教学。

(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和合理布局。

1. 课程建设:多维度建设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为满足人才培养提出的知识串联和能力复合的要求,注重课程体系深度耦合的体系性和协同性,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精理论、强实践”的设计理念,坚守学科专业内核的同时,以创新思维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全面拥抱数字经济和新兴信息技术,加强课程群的顶层设计,开发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重构专业课程群。

1)跨学科合作建设交叉融合新课程。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财税业务与财税信息海量数据处理、实时云计算化的现实需要,与本校信息管理学科、统计学科相关教师团队合作,开发了《财税大数据分析》《财税数据建模》《机器学习与财税数据挖掘》等交叉融合类新课程。

2)跨校合作开展师资培训,实现传统课程的数字化升级。依托教育部多种培训项目,引导青年教师参与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开展的线上线下培训学习,为青年教师跨学科融合搭平台,提升教师交叉融合教研能力,推动传统课程的数字化升级改造。

2.教材建设:紧跟税制发展最新动态,倾力打造品牌教材

1)自编教材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税收学专业课程选用教材以自编教材为主。多年来,课程群教学团队把编好教材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系统研究本科生学习和培养的特点,积极开展税收学教材建设,根据税制变化不断更新、完善教材内容,先后出版中国税制等教材多部,主要有:

​   王乔、陈荣等主编:《税收理论和现行税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   王乔、周全林主编:《税收理论与实践》,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出版。

​   陈荣、姚林香主编:《税收理论与税法》,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 姚林香副主编:《税收筹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  姚林香、周全林主编:《税务管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    陈荣、姚林香主编:《税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   王乔、席卫群主编:《比较税制》,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2013年第三版,2022年第四版)(2006年获得江西省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   姚林香主编:《税收筹划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2013年获得江西省第五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   陈荣主编:《中国税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   王乔、姚林香主编:《中国税制》(国家精品课程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   万莹:《税收经济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

​   王乔、姚林香主编:《中国税制(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

​   姚林香:《税收筹划教程》(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2)校企合作开发交叉融合新教材。回应高科技信息技术行业等对财税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开发设计、复杂大数据财税业务逻辑处理等工程技术和科技研发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与税友集团、上海东方数字财税技术发展研究院等企业合作,探索开发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符合新的专业课程群要求的税收学专业教材。

3.教学内容:注重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紧跟税制改革进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现理论教学与税收实践的良好对接

税收学专业课程群是由若干门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实践性、政策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构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制度、税收政策处于不断调整、完善中。例如: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和工商税制改革;2008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2009年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外购的机器设备允许扣税;2016年全面营改增;2019年深化增值税改革,降低增值税税率;2019年个人所得税实施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模式等一系列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基于税制改革的动态性,课程群教学团队坚持和强调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突出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对接。面对每一次税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课堂教学不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每年新颁布的税收制度、税收政策纳入授课内容,而且要求任课教师准确应用税收理论解释清楚税制变化的理论依据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税收政策及其最新进展。

此外,紧跟税制改革进程,不定期面向学生安排专题讲座,丰富学生对税制改革动态的宏观把握。通过税制理论教学与税制改革进程的有效契合,课程教学很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动态的有效对接。

(三)教学保障

在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估方面,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创设了一整套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以及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评估指标体系。

1. 构建全过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在学校建立由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组织运行等五个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和全程监控的同时,实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管制度,落实课程负责人的监督职责,实现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形成学院专业特色的质量文化。如建立领导负责制度、健全监控组织体系、制定听课、检查制度、建立教学奖励制度及课程负责人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等。

2.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组建有特色的两类教学团队,即:理论教学团队实践基地教学团队。理论教学团队主要来自校内师资,其主要职责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指导;实践基地教学团队以外聘兼职教师为主,采取校政合作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建设,其主要职责是对学生校外专业实习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课堂与实践的对接。

3.建立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机制。对中青年教师培养以师德师风培育、融入团队、提高教学技能、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为主要内容,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拓展对外交流,与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和支持教学团队积极承担财税理论和政策研究课题,实现以,教研相长。

2007年起,启动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积极参与省部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实行中青年教师导师制做法。

4.建立学生反馈机制,以评促教推动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采取网上匿名评教和学生匿名问卷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